回憶舊上海的“旗袍盛事”
金泰鈞,上世紀30年代出生于上海,14歲進入老鴻翔,成為金家第二代中唯一學習服裝專業(yè)的傳人?;貞浧鹉菚r候的“旗袍盛事”,滿頭華發(fā)的他,臉上浮現出一絲溫暖。
上世紀30年代的旗袍盛事
作為一名中國人,作為鴻翔公司的嫡傳后代,盡管已是滿頭華發(fā),但每每講述起那段歷史,76歲的金泰鈞的眼神里總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鴻翔是中國人的驕傲”,解放前上海就有自己的服裝品牌,而當時來鴻翔定做衣服的都是政界、文藝界的名人。14歲進入鴻翔,金泰鈞成為金家第二代中唯一學習服裝專業(yè)的傳人。
辦公室在南京西路上,寬敞而明亮,和他一起辦公的還有一位猶太籍設計師,還有一位試衣模特,金老先生的座位就在落地玻璃窗旁,轉眼就能看到窗外的商鋪和人群。
拿著粉筆,從畫、到剪,60年過去了,這些過程依然沒有變?!皶r裝特別講究造型立體感,男裝一般裁剪完就可以了,而按照規(guī)矩,女裝樣版完成后,還需要簡單的縫合,制成樣衣?!蓖ǔ5牟每p一天可以做兩套,做完之后讓模特試穿,然后進行修正?!拔覀兂35谝惶熳鐾旰?,第二天回來再檢查,主要是看細節(jié)是不是到位?!?/p>
從制作工藝上看,上世紀30年代的旗袍逐步發(fā)生了變化,袖口、掛肩改小了,腰部、下擺、胸部位置都收緊了,但是長度都還在小腿以下。此外,裁剪的結構,也從平面變成立體的了。
說到這里,金泰鈞伸手比劃了一下:“以前,放在桌子上能攤平的,現在是放不服帖的,最特別的是,當時的旗袍增加了胸省,類似于打了蓋,這是很有標志性的,因為在此之前的女性都是束胸,緊緊綁著胸部,而上世紀30年代受到外國文化影響,女性開始突出胸部曲線?!?/p>
電影明星紗廠女工都穿旗袍
30年代的上海已經非常接近國際時尚,能看到國外的Vogue、Harper's、Bazaar等時尚雜志,還有原版的裁剪書,以及正在上海風靡的好萊塢電影。下班之后,金泰鈞常常提早到電影院,找個沙發(fā)坐下,一邊悠閑喝茶,一邊觀察來往客人的穿著,電影里國外演員的服飾裝扮,他會特地記下,回家再把款式畫出來。
以前的上海,中西裁縫都是分開的,旗袍本來是中裝裁縫的專利,但是由于旗袍消費量實在太大,越來越多的做西式服裝的專店也開始做旗袍,老鴻翔也是如此?!爸饕€是為了方便顧客,因為很多人都是里面旗袍,外面穿西式的外套,到了上世紀40年代中的時候,旗袍已經完全西化,延伸為現在的式樣,當時的名稱為改良旗袍,也叫中西式旗袍,不像現在統(tǒng)稱旗袍。”
旗袍消費量大到什么程度呢?金老先生說:“幾乎所有年齡的女人都穿旗袍,包括小學生,當時的旗袍有棉的、皮的,各種材質,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穿。穿旗袍的不僅是有錢人家,當年,上海的紗廠女工也都穿旗袍多,因為這樣比較涼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