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戲

2022-05-02 11:33來源:中華五千年

  莆仙戲原名“興化戲”,流行于古稱興化的莆田、仙游二縣及閩中、閩南的興化方言地區(qū)。其戲班足跡遍及福州、廈門、晉江、龍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華僑聚居地。據(jù)考證,它是在古代“百戲”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形成的。

  莆仙戲的行當(dāng)沿襲南戲舊規(guī),原來只有生、旦、貼生、則旦、靚妝(凈)、末、丑等七個角色,俗稱“七子班”。唱腔豐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元素。莆仙戲的聲腔主要是“興化腔”,綜合莆仙的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風(fēng)味。演員表演古樸優(yōu)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

  莆仙戲傳統(tǒng)劇目有5000多個,其中保留宋元南戲原貌或故事情節(jié)基本類似的劇目有80多個。其中,《琴挑》、《團(tuán)圓之后》、《春草闖堂》、《狀元與乞丐》等劇目比較著名。莆仙戲的著名劇作家有陳仁鑒、柯如寬、江幼宋等,著名演員有黃文狄、林棟志等。

全部課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