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刻石與秦小篆

2022-05-02 11:33來源:中華五千年

  漢代書法. 概述

  ――漢碑風尚及隸書的形成

  中國秦漢時期,漢字的變遷更為劇烈也最為復雜,大篆經過省改而創(chuàng)造了小篆,李斯所書《泰山》、《瑯琊》、《嶧山》等石刻,就是小篆的典型。另外隸書發(fā)展成熟,草書發(fā)展成章草,行書和楷書也在萌芽。書法家隨之大量出現(xiàn),此一時期的書法成就給后世的書法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漢書法遺存今天的有帛書、簡牘書、還有壁畫、陶瓶及碑上的刻字。漢代的石碑藝術在這一期間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西漢較少而東漢卻“碑碣云起”。出現(xiàn)了象《張遷碑》為代表的方勁古樸類;以《曹全碑》為代表的飄逸勁秀類;還有如《禮器碑》和前、后《史晨碑》的端莊凝練類等著名的碑銘。隸書書體在此時的碑刻藝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石刻外,近年出土的秦漢竹木簡、帛書也十分豐富。如《睡虎地秦簡》、《長沙馬王堆老子帛書》、《武威漢醫(yī)簡》、《居延漢簡》等。篆、隸、章草均有,足與碑刻筆法體勢相印證。其中有一些已顯露行書、正楷的端倪。由于書法藝術在秦漢時代的昌盛,篆刻在這一時期也十分精美。各種印章出現(xiàn)并發(fā)展。

  秦刻石與小篆

  秦詔版文

  所謂小篆,當以秦刻石為代表。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言:秦始皇曾經在東巡中立了六塊碑刻。今所存者僅《泰山石刻》、《瑯琊石刻》兩種。秦刻石傳為李斯所書。

  《泰山石刻》為前219年時所刻,原石毀于清乾隆五年(1740)今存十字,其書與大篆比較,筆畫儉約,結體更為規(guī)矩典雅。

  《嶧山刻石》今所傳者為宋鄭文寶所摹刻,嶧山翻刻甚多,而尤以鄭氏為最精。以上諸碑是秦篆的典型,其特點是用筆勻凈挺瘦,提筆疾過,圓融峻整,其筆法又如玉筋、釵骨,所以秦篆又稱“玉筋篆”秦刻比《石鼓文》、《秦公簋》簡化,而且結束了六國文字混亂的局面。

全部課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