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于一世――云岡石窟第20窟大佛
在早期的佛教傳播過程中,為了使佛教為更多的人所接受,爭取更多的信徒,佛教就充分利用文學、藝術、音樂、壁畫與雕塑等各種形式,向人們展示佛教的思想和內容。石窟藝術是佛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中國石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國佛教的發(fā)展和變化。
中國山西省北部的云岡石窟建于北魏(公元386―公元534年)文成年間,當時有上萬名石刻工匠經(jīng)過40年的努力,在公元494年北魏遷都洛陽時基本完成建設。它是中國皇室經(jīng)營開鑿的第一所石窟。云岡石窟現(xiàn)存主要洞窟53個,小龕l100余個,大小石雕造像5l000余尊。云岡石窟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北魏時代開鑿的洞窟和雕像,雕刻題材主要是佛像和佛教故事,內容豐富,形態(tài)不同,千姿百態(tài)。云岡石窟的第一期工程是第五窟,它位于云岡石窟中部偏西,它是北魏文成帝時高僧主持開鑿的。在云崗石窟中部西隅,編號第二十窟,造像露天,主像是釋迦坐像,高13.7米,胸部以上石質堅硬,保存完好,兩肩寬厚,面形豐圓,薄唇高鼻,神情肅穆。背光的火焰紋和坐佛、飛天等浮雕十分華美,把主佛襯托得雄渾大氣,是云岡石窟中的代表作品。云岡晚期石窟的造像已基本上采用了當時流行的“秀骨清像”式的中原風格,佛、菩薩的表情神態(tài),比以前更生動活潑,富有人間生活氣息,飛天的形象更加瀟灑飄逸,這一切正是佛教藝術中國化、世俗化的結果。
云岡石窟的內壁、外壁、佛光、藻井等都刻有成群的“飛天”,形態(tài)生動活潑,展示了佛教徒所幻想的極樂世界。這里的佛像,都采用擬人的高超手法,富于人的天性和表情,具有無限的活力,不愧是中華文明的古老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