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的起源、發(fā)展與現(xiàn)狀

2022-05-02 11:35來源:中華五千年

  根據(jù)史料和近代民間皮影藝術流傳的實際狀況,可以推斷和證實皮影藝術起源于兩千年前的西漢,發(fā)祥于我國的陜西,而成熟于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于清代的河北。

  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藝術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yè),數(shù)代相傳,能人倍出。無論從影人造型制作、影戲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講,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xiāng)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yǎng)影班為榮。在民間鄉(xiāng)村城鎮(zhèn),大大小小皮影戲班也彼彼皆是。一鄉(xiāng)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jié)、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臺唱影。連本戲(連續(xù)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xiàn)幾個影班搭臺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而知。

  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還隨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爾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

  然而,中國皮影藝術的發(fā)展也并非一帆風順,它曾歷經過風雨劫難起落興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軍入侵前后,又因社會動蕩和連年戰(zhàn)亂,民不聊生,致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yè)萬戶凋零,一蹶不振。

  解放后,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在黨和政府的關懷扶持之下,又獲新生。從1955年起,先后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并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但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又遭“破四舊”的噩運。十年浩劫,使廣藏于民間的皮影家底毀失殆盡,傳藝斷代。

  改革開放后,傳統(tǒng)文化雖有復蘇的政治環(huán)境,但在當代影視音響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娛形式的沖擊之下,皮影戲的瀕危處境仍難扭轉。目前的唯一出路,就是要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大膽改革創(chuàng)新,要使皮影藝術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給人們帶來耳目一新的藝術享受,才能使皮影藝術走出低谷,重展風采。

全部課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