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蛇:東南漢民社會的崇蛇文化

2022-05-02 11:44來源:新浪文化

  與嶺南漢民社會的蛇崇拜文化一樣,東南江、浙、閩的“漢民”社會中也存在十分豐富的蛇圖騰“文化殘余”。

  在江南地區(qū),崇蛇文化可以明確地分成兩種不同的形態(tài),第一類是具有底層特征的原初意義上的蛇神崇拜,第二類是漢越文化融合背景下被“文化改造”的蛇神故事。作為歷史文化底層特征的蛇神崇拜,反映在十分興盛的蛇神崇拜上,迄今江南各地的“蛇王廟”及蛇神偶像崇拜隨處可見,如南京太倉、蘇州婁門內的蛇王廟,宜興城隍廟、太倉土地廟中的蛇神偶像崇拜,這些蛇神塑像或為蟠蛇形態(tài),或為人首蛇身,或為蛇郎君手中握蛇,或蛇娘子佩蛇形發(fā)簪。各地把遇到蛇看成是吉利的好事,是祖宗回家或財神將到,于是舊時太倉、常州、宜興一代還常見“召蛇”或“請蠻家”的巫術,即在遇到天災人禍和巨大災難時,舉行儀式,請求蛇神“蠻家”保護,祭祀時使用人頭蛇身像和蛇形、蛇蛋形的食物。這些民間崇蛇習俗,基本上都是原汁原味的蛇圖騰文化。

  江南地區(qū)家喻戶曉的“白蛇傳”故事就透露出了蛇被“文化改造”的歷史進程。漢話文本的白蛇故事出現(xiàn)于唐宋小說中,反映了漢民人文視野下“南蠻蛇種”被誣蔑為“妖”的文化境遇,此時的“白蛇”時以白衣女子現(xiàn)身、時又蛇形畢露,是專門掠殺男人的“蛇妖”。明清小說中的白蛇故事又被發(fā)展成為蛇妖的白娘子與徐公子的愛情遭遇,不管是“白娘子永鎮(zhèn)雷鋒塔”還是她最終被“改造”成“蛇面人心”好女子,進一步折射出漢民人文面臨“非我族類”的“南蠻蛇種”時民族心理上所暗藏的“文化改造”心態(tài)。因此,從文化史、民族史的角度觀察,唐宋、明清歷代的漢話文本下“蛇妖”白娘子故事的跌宕情節(jié),反映了華南越、漢文化更迭過程中,“南蠻蛇種”面對“華夏文明”所遭遇的被征服的文化命運,華夏視野中的“南蠻蛇種”是壞的“妖孽”,需要被“改造”成符合華夏文化(倫理)的“好人”。可見,漢民時代“重新表述”的“白蛇傳”故事,折射出的是江南文化史底層的“蛇種”文化內涵。

  閩中地區(qū)也有類似江南兩類的崇蛇文化形態(tài)。漢唐以來,閩中的蛇崇拜未有中斷,蛇神廟、蛇王廟是常見的民間宮廟。福州城內的閩越王廟,有蛇神偶像崇拜,據(jù)稱“王有二將,居左右,嘗化青紅二蛇,見香幾間以示靈顯,閩人有禱即應”。清代福州南臺、閩侯洋里仙洋村也有有較大規(guī)模的蛇王廟,供奉雕塑蛇像。此外,在閩西,長汀、連城也有許多蛇王廟,據(jù)清光緒《長汀縣志》卷二十六、二十七載,長汀府城西門外羅漢嶺有蛇王宮一座,廟中供有蛇王菩薩像。蛇王形似一僧人,手中執(zhí)有一蛇,該蛇神像現(xiàn)藏于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內;該縣平原里溪邊,也有一座明正德年間建的“蛇騰寺”;在羅漢嶺的蛇王宮,人們甚至將民事糾紛、判斷是非等問題也訴請蛇神予以公斷(圖一四)。南平樟湖板鎮(zhèn)的蛇王廟保存了最完整的蛇圖騰習俗,從中可見閩地崇蛇文化內涵的細節(jié)。據(jù)林蔚文先生的調查,該廟蛇神傳說為姓連的蟒蛇精,來自鄰縣古田,稱“連公”、“連公爺”,廟為“連公廟”,廟內斗拱出檐處飾蛇首狀昂頭,廟內供奉“連公蛇神”偶像,陳列道光十年鑄造鐵花瓶、鐵燭臺以及光緒年蓄蛇瓷甕,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七至十九的“游蛇燈”活動和農(nóng)歷七月初七的活蛇賽神活動是主要的崇蛇活動。蛇燈以色紙糊扎的巨型蛇頭、蛇尾及中間銜接長達幾里的燈板組成,每塊燈板長約2米,上置燈籠三盞,內燃紅燭,幾百人組成的游行隊伍人手一板,銜接成長隊,代表了蛇的身軀,入夜時分繞鎮(zhèn)游行直至夜半。賽神活動初見與明代文獻記載,每年六月間,當?shù)孛癖娋屯獬霾蹲交钌?,將之交給蛇王廟中的廟祝“蛇爸”,“蛇爸”將活蛇置于蓄蛇瓷甕中,至七月七日再分發(fā)給參加賽蛇神游行活動的男子,人手一蛇,人們或將蛇纏于頭上,或盤于腰上,活動后將活蛇放生于閩江水中,之后在蛇王廟前搭臺唱戲以酬神。除了立廟游蛇外,東南人民還崇尚蛇形裝飾,清人施鴻保《閩雜記》說:“(福州農(nóng)婦)多帶銀簪,長五寸許,作蛇昂首之狀,插于髻,俗名蛇簪?!⒆魃咝危瞬煌涫贾x?!迸砉舛返摹堕}瑣記》記載福建婦女好將頭發(fā)盤成黑蛇蟠卷狀:“髻號盤蛇……乃見閩婦女綰發(fā),左右盤繞,宛然首戴青蛇,鱗甲飛動,令人驚怖?!鄙咝窝b飾藝術,表明蛇神信仰在族群心理上的深刻烙印。

  閩中各地流傳的多個“改造蛇妖”的傳說,恰如文化史上的“閩版白蛇傳”,是閩中蛇崇拜的另類形態(tài)。著名的“李寄斬蛇”傳說出自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九,謂閩中庸嶺西北山中有一只長七八丈的大蟒蛇,民眾非常懼怕,漢晉朝廷的許多命官也都死在它手下,于是人們以祭拜求得免災。不過,蟒蛇托夢并傳令巫祝要吃十二三歲的少女,令官員無奈,每年八月都將少女送到蛇穴,先后被吃了九個少女。將樂縣李誕家養(yǎng)九女而無男,小女名寄,主動應募為蟒蛇祭品,到了八月,她就帶著狗懷揣短劍來到蟒蛇洞,她先將用蜜汁灌制的米糍糕放在洞口,吸引蟒蛇去吃,她則從后部斫將蟒蛇殺死。類似的還有宋洪邁《夷堅志》支戊卷三所記的“買女祭蛇”,說宋紹興二十九年,建州政和人借口納妾從莆田買到一女孩,買回后為其沐浴、抹香、穿著新衣,關在房里不敢碰觸,其實此人養(yǎng)了一條大蟒蛇,每天都要焚香跪拜,有一天他終于要將女孩祭蛇,他將蛇籠移到女孩的房間,黃昏時刻陳設祭品、祈禱蛇神,然后離開,大蟒蛇出來后,雖懼怕而不敢吃,然后就消失了。嘉靖《建陽縣志》記載,妙高峰下的橫山王廟為妖蛇所據(jù),祭祀時必用童男女,否則將引發(fā)瘟疫,老百姓編造了薩法官以火燒王廟驅趕蛇妖。清道光《黃檗山志》引《晉安逸志》記載,唐僖宗時福清黃檗山大帽峰西北有一巨蟒作怪,鄉(xiāng)人劉孫禮妹妹劉三娘被巨蟒攝入洞內為妻,劉孫禮得知后,十分憤怒,就外出學法,學成歸來時,其妹已與巨蟒生了十一個兒子。劉孫禮殺了巨蟒及八蛇子,當要砍到第九子時,劉三娘于心不忍,急忙跪下求饒,后來三個幸存的蛇子都皈依為蛇神,民間稱之為“九使”、“十使”、“十一使(婿)”,鄉(xiāng)民立廟奉祀,春秋獻祭。此外,漳州、平和民間還有“侍者公”傳說,大約一千多年前,漳州平和地方有一妖蛇長期危害民眾,唐會昌五年僧人楊義以法力制服妖蛇,蛇妖改邪歸正后成為楊義的隨從侍者并為民眾做了許多好事,成為民眾祭拜的“侍者公”神,這就是今閩南漳州地區(qū)眾多“侍者公廟”的由來。綜合而論,這些“改造蛇妖”的傳說有兩個共同特點,其一是,從將樂人“李寄斬蛇”、政和人“買女祭蛇”、建陽人“童男女祭蛇妖”、福清巨蟒霸占民女劉三娘到平和蛇妖危害民眾,故事中的蛇都是禍害人間的蛇妖、惡神;其二是,或被斬殺、或被驅趕、或改邪歸正皈依蛇神,所有這些蛇妖最終都得到了“應有”的下場或歸屬。如果就事論事地看待這些涉蛇傳說,其實是很難理解其蘊含的真實的文化史訊息的。但如果從民族史上去觀察,則不難發(fā)現(xiàn),上述兩個文化史特征都是基于漢民人文的視野,傳說中的這些蛇之所以“惡”、“妖”,之所以要被斬殺或要“改邪歸正”,都是基于華夏文明“應有”的立場和價值觀。因此,這些涉蛇傳說同樣透露出東南“南蠻蛇種”在漢民時代所遭遇的痛苦的“文化改造”過程,是土著崇蛇傳說在漢民時代的“重新表述”。

  總之,當代東南“漢民”社會保存著大量蛇崇拜文化,既有蛇神、蛇王崇拜的原初形態(tài),更有大量“改造蛇妖”的傳說故事,兩類不同的形態(tài)與內涵反映了土著文化在漢越文化融合過程中的不同結果,前者是史前上古土著“南蠻蛇種”圖騰文化的直接傳承和頑強的積淀,后者則是在漢文化強勢氛圍下遭遇的崇蛇故事的“重新表述”,是土著人文被“文化改造”后異化的崇蛇文化。被“改造”后的“新蛇神”具有的“改邪歸正”、“從善如流”、“蛇面人心”已為漢民社會所接受,經(jīng)歷了痛苦的被“鎮(zhèn)壓”、“改造”的歷程,是“南蠻蛇種”土著的文化傷痛。據(jù)說,電影《白蛇傳》要在閩侯縣上街鄉(xiāng)后山村放映時,受到了迄今仍崇拜蛇神的村民的強烈反對而被迫取消,這一事例十分生動地反映了漢、越兩種社會文化背景在蛇圖騰現(xiàn)象上的激烈沖突?! ?來源:《南方文物》2010年2期第89~102頁/作者:吳春明 王櫻)

全部課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