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奧作家維也納對話:探討“本土寫作與世界想象”
中國僑網(wǎng)9月12日電 據(jù)《歐洲時報》微信公眾號“向東向西”消息,當?shù)貢r間9月10日,“本土寫作與世界想象”論壇在《歐洲時報》維也納中國文化中心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辦,中國駐奧地利大使館文化參贊陳平出席論壇并致辭。維也納索納塔文化及教育交流促進會會長王靜主持論壇并擔任中德雙語翻譯。
中國作家協(xié)會書記處書記、文學評論家吳義勤、湖北省作協(xié)主席李修文,中國作家協(xié)會社會聯(lián)絡部副主任馮德華、《山西文學》主編魯順民、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李浩等參加論壇。
吳義勤在致辭中表示,本次論壇的主題為“本土寫作與世界想象”,在全球化時代,任何作家的寫作都被置于“本土”和“世界”的立體坐標中,如何汲取本土經(jīng)驗的文學養(yǎng)分,同時兼具世界性的視野和胸懷,是考驗一個作家一部作品的更高標準。
吳義勤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當代文學繁榮發(fā)展,一大批優(yōu)秀的作品被譯成外文走出國門。莫言、曹文軒、劉慈欣近年屢次獲得國際性文學獎,說明中國作品的世界認可度在不斷提高。本土性與世界性不是一對矛盾體,而是一個通往更高層次文學境界的階梯,它指引著作家不斷超越自我,創(chuàng)作出更優(yōu)秀的作品。
吳義勤說,奧地利是一片文學的沃土,涌現(xiàn)出了茨威格、卡夫卡等一批享譽世界的著名作家,他們的經(jīng)典著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變形記》《城堡》《訴訟》等作品在20世紀便被引入中國,給中國作家和讀者帶來了寶貴的文學經(jīng)驗。
吳義勤表示,奧地利這片沃土同樣也滋養(yǎng)著來自中國的旅歐華人作家,如方英文、方麗娜等作家。此外,奧地利還涌現(xiàn)出許多專注于研究、出版和傳播中國文化文學的優(yōu)秀漢學家及出版社。比如卡明斯基教授,他出版介紹中國的著作達到七十余種,拉近了中奧兩國人民的距離。吳義勤向這些作家、翻譯家及出版社致敬。
瓦爾特?菲林格碩士在致辭中講述了自己的故事。1971年,他讀到了有關中國的報道和書籍,其中曾提到中國針灸。1978年,他第一次來到中國,在醫(yī)院里看到有患者在做喉結手術,麻醉完全只靠幾根小銀針,一邊手術一邊還透過窗戶和他打招呼,這讓他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懷。如今雖然過去了四十多年,很多事情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0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針灸加入了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現(xiàn)在數(shù)以百萬計的西方人會去中國學習針灸。
瓦爾特?菲林格碩士說,他們出版了很多中德雙語圖書,他希望今天的活動能夠搭建起中歐文學交流的橋梁。
歐洲華文文學會副會長方麗娜在致辭中表示,本次論壇云集了中奧兩國的重量級作家,還有從德國、斯洛伐克、捷克等專程趕來的文友。方麗娜說,她用漢語進行文學寫作時常常面對三個世界,中國、奧地利和寫作中的文學想象世界,三個世界的差異、沖撞、糾結形成的強大推動力和生命力,為創(chuàng)作提供著巨大的想象空間。她將民族情結和西方思維一起融入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方麗娜表示,她覺得能夠留得住的是不同時空下對人性的書寫、個體命運的探悟。
中國駐奧地利大使館文化參贊陳平表示,文學翻譯于一國民眾對另一個國家的了解、理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論壇中,中奧文壇代表分別就自己在“本土寫作與世界想象”領域的經(jīng)驗進行了對話交流。大家認為翻譯的作用非常之大,在這方面兩國專業(yè)人士的努力任重道遠。
當天上午,中國作協(xié)代表團一行還拜訪了奧地利著名漢學家、奧中友協(xié)常務副主席格爾德?卡明斯基教授(Prof. Gerd Kaminski),雙方就中奧文化交流、出版合作等問題進行了務實交流,彼此就未來可能的合作項目表達了初步意向。(周修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