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土生華人文化:首飾代代相傳 融合各族文化

2022-05-02 12:37來源:中國僑網(wǎng)

  中國僑網(wǎng)12月9日電 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日前刊載文章,介紹了新加坡社會土生華人的首飾文化。生活在新加坡這個多元種族社會,許多人對其他種族的文化習俗卻一知半解。本文通過介紹,希望讀者提高認知,互相尊重習俗。

  婚喪喜慶都戴首飾

  土生華人的歷史可追溯到15世紀。當時,一些中國華族商人來到南洋后與本地女子結(jié)婚,落地生根,他們的后代就是“土生華人”。土生華人男性稱為“?Q?Q”,女性稱為“娘惹”。早期許多土生華人從事貿(mào)易,很快就累積了一筆財富,于是生活的各個層面也開始講究起來,首飾是其中之一。

  土生華人無論紅事或白事,都會穿戴首飾,贈送及代代相傳首飾是土生華人的傳統(tǒng)。他們一般較喜歡黃金與鉆石,首飾傳代更是傳統(tǒng)。長久以來,在首飾制作與設(shè)計上融匯各族文化,采用傳統(tǒng)技術(shù),成就了土生華人首飾的珍貴與獨特之處。

  一般娘惹在日常生活中,會佩戴一條項鏈或一對耳環(huán);到做滿月、婚禮或喪禮等重大日子,有些娘惹新娘從頭到腳的首飾加起來可重達五六公斤,可見土生華人對穿戴首飾的重視。

昔日土生華人使用的金紐扣。(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龍國雄 攝)
昔日土生華人使用的金紐扣。(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龍國雄 攝)

  嬰兒滿月會收到小巧可愛的首飾禮物,包括項鏈、手鐲、腳鏈等。女童從小就打耳洞戴耳環(huán),成年后結(jié)婚時也是“穿金戴鉆”(平時不戴銀飾)。新娘子全身上下的首飾是父母送的嫁妝,一來顯示其家族富貴,二來其實是給女兒的一種保障――嫁出去后,如果遇到經(jīng)濟問題,至少還能典當首飾應(yīng)急。

  新加坡華人饒寶鳳家族上兩代,都在制作和售賣土生華人首飾。她的祖父1925年從中國汕頭來到新加坡后,曾當過銀匠和金匠,父親則開過金鋪,長輩們傳下好幾樣金銀珠寶,包括一條由她祖父打造的金腰帶,后來祖父把腰帶一節(jié)節(jié)組件拆下來分送給女兒們。

  “很多人對于婚禮時收到長輩送的首飾不以為然,覺得送現(xiàn)金也可以,可是首飾有它的含義。就像我現(xiàn)在看到首飾,就會想起已故的爸爸?!别垖汎P說。

  不喜歡樸素的設(shè)計

  娘惹們從小沉浸在首飾的世界里,自然而然地就懂得欣賞,也注重首飾的設(shè)計款式。手工精致,圖案繁復(fù),使用大量黃金與鉆石,就是娘惹首飾的特點。制作一件娘惹首飾,師傅從用毛筆畫草圖到完成,須花上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做好的首飾,線條前細后粗,凹凸有致。

  “土生華人的首飾之所以這么講究,有可能是因為早期他們喜歡把工匠請到家里制作首飾,以免匠人鑲鉆時偷龍轉(zhuǎn)鳳。他們會為匠人提供三餐和茶點,匠人為了能多吃幾天飯,就慢慢做,拖一天就少為一天的溫飽煩惱嘛。于是他們慢慢鏨刻,做出來的首飾款式繁復(fù)而細膩,可說是無心插柳?!毙录悠掳l(fā)珠寶行董事說。

  饒寶鳳的弟弟饒新順創(chuàng)辦了一家珠寶行,主攻娘惹首飾。他從小觀察父親熔金,壓制金條,打磨金絲和加工。“土生華人不喜歡樸素的首飾,講求細節(jié),如首飾的花絲(filigree)和鑿刻等?!彼f。

Asian Artistry Fine Jewellery的設(shè)計師在設(shè)計此戒指時,保留土生華人取材自然的元素,加入色彩鮮艷的寶石。(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龍國雄 攝)
設(shè)計師在設(shè)計此戒指時,保留土生華人取材自然的元素,加入色彩鮮艷的寶石。(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龍國雄 攝)

  受馬來與華族文化影響

  無論是異想天開的,奢華的還是精致的設(shè)計,這些細節(jié)里融入了華族、馬來族、印族和西歐等多種文化,反映土生華人復(fù)雜的血統(tǒng),以及他們身處的社會環(huán)境,也是它們與其他首飾的不同之處。

  19世紀末的土生華人多使用馬來銀匠和金匠。馬來回教徒嚴禁偶像崇拜,日常用品的設(shè)計里不可出現(xiàn)肖像。當時的馬來人首飾由簡單幾何線條相交構(gòu)圖,設(shè)計靈感源自自然花草,最常見的是香欖(Spanish cherry)及卷曲的葉子,這對土生華人的首飾有很大的影響,他們也借鑒馬來人首飾里常用的花絲技巧。

  20世紀初,大批首飾匠人從中國下南洋,在檳城、馬六甲和新加坡打工,也帶來他們的好手藝。土生華人的首飾里開始融入華人的吉利符號,如鳳、石榴、蝴蝶等。在中國文化里,鳳是瑞鳥,象征皇后,美好、優(yōu)雅與和平。饒新順說,相較于華人喜歡的龍,土生華人更鐘情于鳳,因為鳳象征了他們的母系家庭傳統(tǒng)。

  雖然?Q?Q們是經(jīng)濟支柱,但土生華人家族的一家之主一般是祖母,因此他們生活中的各種物品設(shè)計都會以鳳入圖,包括餐具、婚禮禮服,當然也少不了首飾。石榴則象征多子多孫。另一個土生華人特別喜愛的圖案是牡丹花,象征富貴、美麗與吉祥。

匠人把玫瑰式切割鉆石鑲嵌進金飾,滿足了昔日土生華人想要首飾鍍金又有鉆石的需求。(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龍國雄 攝)
匠人把玫瑰式切割鉆石鑲嵌進金飾,滿足了昔日土生華人想要首飾鍍金又有鉆石的需求。(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龍國雄 攝)

  印度匠人改變首飾樣貌

  隨著馬來亞地區(qū)對珠寶需求的增加,斯里蘭卡的僧伽羅(Sinhalese)珠寶商和匠人,也被吸引過來。這些印度匠人在首飾上鏤刻凹洞,再把玫瑰式切割鉆石(intan)鑲嵌進去,完全滿足了土生華人想要首飾鍍金又要有鉆石的需求,也改變娘惹首飾的樣貌。

  這種做法贏得東南亞土生華人的青睞,就連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都喜歡,華族金匠也跟隨制作同款首飾。此外,印度匠人也制造出模仿歐洲款式的首飾,迎合土生華人的審美觀。

  雖然娘惹首飾借鑒中西,但不會照單全收,反而在繼承了各種文化元素后,重新詮釋與創(chuàng)作。這種“重新詮釋”,有時候是文化誤讀。

  原來,土生華人有時會請僧伽羅匠人制作含中華元素的首飾,或請華族匠人制作含馬來元素的首飾。匠人不懂得那些元素的含義,因此在制作時,有時會漏了這點或改了那點,結(jié)果造成美麗的錯誤。不過,也許正因他們不使用特定族群的文化符號,海納百川地制造“文化中立”的首飾,才受到各界的喜愛。

  大部分富裕的土生華人偏好黃金和鉆石,較少使用翡翠玉石。或許是因為土生華人女性膚色比較黝黑,凸顯不出深綠色的翡翠和玉石。至于珍珠和銀飾,則只有在喪事和守喪三年時才穿戴,因為看起來更莊嚴肅穆。

  創(chuàng)新中留住傳統(tǒng)技巧

  土生華人首飾在1930到1950年攀高峰,但黃金和鉆石組合在1960年開始被許多人視為老土,后代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再佩戴那么多首飾。年輕一代喜歡來自中國香港的白金首飾,有些甚至拆掉祖先傳下的首飾,用舊鉆石制作成新款首飾。許多手工精湛的娘惹珠寶就是在這個時候被破壞而消失的,娘惹首飾匠人也為了生存,紛紛轉(zhuǎn)制新潮首飾。

  關(guān)添發(fā)接手父親的珠寶店后,一股腦地想引進國外首飾,后來逐漸發(fā)現(xiàn),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走到哪里都只能抄襲他人。機緣巧合下,他接觸到土生華人首飾,認為這是應(yīng)該保留和發(fā)揚的本地文化,因此大力支持自己的師傅們仿造復(fù)興,創(chuàng)作新的土生華人首飾。

  在傳承的當兒,珠寶店的掌舵者也時刻思考如何在傳統(tǒng)基礎(chǔ)上創(chuàng)新,讓傳統(tǒng)首飾跟上時代。饒新順和曾繁廷聘請了一名曾為知名品牌做設(shè)計的內(nèi)部設(shè)計顧問。三人切磋研究后,在首飾里加入色彩艷麗的寶石,并把黃金改成玫瑰金。這使得他們的首飾乍看之下與傳統(tǒng)娘惹首飾款式不太一樣。

  關(guān)添發(fā)也接納外國顧客的建議,在首飾里加入多顏色的寶石,但他始終堅持手工制作,他說:“我們的設(shè)計靈感來自從前,可是制作技巧比以前更好。還是有花絲,但比以前更生動。一些傳統(tǒng)技巧如轆珠邊,我們都保留下來?!?陳瑩?)

全部課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