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神戶中華同文學校張述洲:我在百年僑校任教那些年
我在百年僑校任教那些年(僑胞說·祖國在我心中(59))
日本僑胞張述洲是一位資深華文教育工作者。旅日33年間,他將絕大部分時間與精力都傾注于中文教育,在擁有120余年歷史的神戶中華同文學校默默耕耘。在他看來,中文教育不僅要教孩子們學說“中國話”,更要在一顆顆年幼的心中播撒下中華文化的種子,讓他們記住自己的根,日后成長為中國故事的講述者和中日友好的推動者。
以下是他的講述。
重視中文教育 做好“留根”工程
1983年,我大學畢業(yè),成為恢復高考后中央音樂學院歌劇系首屆畢業(yè)生。1989年1月,我赴日本神戶留學,從熟悉的音樂領(lǐng)域轉(zhuǎn)入教育領(lǐng)域。
初到日本時,我孤身一人,靠打工掙學費和生活費。記憶最深的,是每當我看到日本NHK電視臺的中文講座時,聽到片頭播放的電影《白毛女》主題曲《北風吹》,總倍感親切。那時,在神戶,除了神戶中華同文學校,只在車站附近還開著一兩間中文教室,方便一些從事中日貿(mào)易的日本職員在下班后學習簡單的中文日常會話。
在日本完成教育學碩士學業(yè)后,我先在一家貿(mào)易公司工作了一年。1995年,神戶中華同文學校招聘老師,輾轉(zhuǎn)聯(lián)系到我。我便榮幸地進入了這所擁有近百年歷史的僑校。1899年5月,在梁啟超的倡議下,神戶華僑出錢出力,傾囊相助,建起神戶華僑同文學校。這就是今天日本神戶中華同文學校的前身。其后100多年,學校歷經(jīng)合并、戰(zhàn)亂、復校,發(fā)展成為如今在關(guān)西乃至日本頗具影響的一所全日制華文學校。
朋友無意間的一句話,更加堅定了我從事中文教育的選擇。當時,我的孩子剛上保育所沒多久。朋友說:“雖然你們夫妻二人在家都說中文,但我好奇,你們的孩子平常第一反應是說中文還是日語?”之后,有一次孩子不小心摔倒,我發(fā)現(xiàn)他第一句是用日語表示疼痛。我意識到,環(huán)境對孩子的語言使用習慣影響太大了。即便我們在家里營造了中文環(huán)境,但如果孩子沒有機會在學校里進行系統(tǒng)的中文學習,那么使用中文的習慣依然會逐漸弱化。所以我們需要重視中文教育,這是一項重要的“留根”工程。
說來很巧,我和神戶中華同文學校還有一段奇妙的緣分。出國之前,我曾受朋友所托,為一所學校設(shè)計并手工制作了一幅“朗誦演講競賽會”的會標。若干年后,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所學校就是神戶中華同文學校。而我制作的會標也被學校使用至今。
引入中國元素 葆有文化特性
算起來,我在神戶中華同文學校工作了整整27年。從一名普通教師,到2016年4月接任校長職務(wù),我始終心懷一份強烈的使命感,希望通過中文教育,讓孩子們記住自己的根,在求學、就職和融入當?shù)厣鐣倪^程中,都葆有中華文化的特性。為此,我特別注重在課程中引入中華文化元素。
早年,我上美術(shù)課時,教學用品中有一種彩砂,老師會引導學生將其鋪在有黏性的紙板上,呈現(xiàn)出不同的圖案。至于具體做成什么圖案,教材中只提示了小動物或美麗的風景等。我想到,中國的京劇臉譜不正是最好的教材嗎?于是,我親自設(shè)計制作了京劇臉譜的模板,指導學生制作“彩砂臉譜”,讓孩子們認識了作為中國國粹之一的京劇。
此外,在日本,中小學校都開設(shè)一門技術(shù)家庭課,教學生有關(guān)電工、木工、料理、縫紉等與衣食住行相關(guān)的課程。當時,我擔任這門課的教研組組長。在制定技術(shù)家庭課的教學大綱時,我在中學二年級的課程內(nèi)容中加入了學做中餐,并設(shè)計了詳細的教程。從搟餃子皮,到做炸醬面,再到燒糖醋排骨,學生們學做中餐的興趣特別濃厚。為了讓學生們對中餐的了解不只是“蜻蜓點水”般停留于表面,我便在購買食材的環(huán)節(jié)就開始計分,鼓勵學生們分組采購,找到并正確認識食材。許多學生學會做中國菜后,還在家給父母露了一手,讓父母非常欣慰。
我擔任校長之后,還從中國特聘參與國僑辦教材編纂的專家,對學校里的教師進行培訓,并通過教學改革充實了課程的趣味性和時代性,讓學生們自發(fā)主動地愛上中文。
在我看來,中文教育不只是語言教育,中華文化也應是其中的重要內(nèi)容。在神戶中華同文學校,除了設(shè)有與日本公立學校同步的課程以外,還設(shè)置了語文課和漢語課(即聽說課),教學內(nèi)容包括中國的地理、歷史、民俗文化等。學校的文化部活動里有舞獅部、民族舞蹈部和民樂部。這些代代相傳的中華文化教育成果,經(jīng)常在當?shù)馗黝愇幕涣骰顒又械玫秸宫F(xiàn)。我希望通過這樣的教學與交流,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加深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為《中日友好根在民間,中日未來望于少年》。雖然學校主要招收華僑華人的孩子,但也有一定比例的日本孩子。我相信,在他們心中播撒的文化種子終有一天會發(fā)芽開花。
繼續(xù)發(fā)揮余熱 推動中日友好
今年3月31日,我在擔任神戶中華同文學校校長6年后,正式退休。盡管告別了講臺,但我和學校依然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受學校民樂部邀請,我每周都會返校兩次,指導排練。同時,我將繼續(xù)在多元的平臺上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日交流。
5月7日,一場紀念中日邦交正?;?0周年的二胡名曲音樂會在兵庫縣立藝術(shù)中心大音樂廳舉行,來自日本全國各地的300多名二胡演奏家和愛好者匯聚一堂,其中包括我指導過13年的神戶中華同文學校民樂部及我擔任指揮的國際民族樂團。這場音樂會的開場曲是我編寫的《大?!す枢l(xiāng)》,樂曲是將中國電影《大海在呼喚》的主題歌《大海啊故鄉(xiāng)》以及日本家喻戶曉的名歌《故鄉(xiāng)》巧妙融合而成的民樂合奏。
當天,在300多人的伴奏下,由100多人組成的合唱團演唱了這首《大?!す枢l(xiāng)》。合唱團中,超過95%的團員都是日本普通市民,既有20多歲的年輕人,也有八九十歲高齡的老人。發(fā)音清晰的中日文合唱,伴著二胡和樂隊的優(yōu)美旋律,深情的歌聲回蕩在音樂大廳內(nèi),打動人心。我相信,音樂沒有國界。通過文化藝術(shù)這一媒介,中日民眾可以更好地增進理解、加深友誼。
近期,我擔任副理事長的NPO法人國際音樂協(xié)會正在籌備一個新的活動——將已舉辦20余屆的中國音樂比賽“搬上”網(wǎng)絡(luò)。其實,從1999年的第一屆中國音樂比賽開始,我便在擔任評委的同時,協(xié)助張文乃理事長致力于在神戶乃至日本推廣中國音樂。隨著這項比賽的影響力日漸擴大,2006年我們與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合作,聯(lián)手舉辦了首屆中國音樂國際比賽。此后,中國音樂國際比賽每兩年舉辦一次,成為在神戶和杭州交替舉辦的國際賽事。
如今,盡管新冠肺炎疫情給跨國交流增添了阻力,但我希望借助網(wǎng)絡(luò)平臺,延續(xù)這項普及中國音樂的比賽,也延續(xù)兩國民眾因為音樂結(jié)下的情誼。
今年底,我與胡士元會長并肩合作的西日本華文教育者協(xié)會創(chuàng)辦的“中華杯·在日華僑華人青少年漢語演講比賽”將進入第16年。十幾年來,演講比賽為眾多華僑華人青少年學習中文提供了廣闊平臺,培育了一批批傳承中日世代友好的文化使者。
盡管身份變了,但我的初心始終沒有改變。我將盡己所能推廣中文教育、傳揚中華文化,為促進中日友好培養(yǎng)更多人才,營造更好氛圍。(嚴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