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禮儀之作揖

2022-05-02 12:48來源:本站

  作揖,漢族民間傳統(tǒng)的一種禮節(jié),拱手為禮,是古代賓主相見時常用的禮節(jié)。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它相比于外國人的握手有更衛(wèi)生、優(yōu)美、自主、有文化底蘊(yùn)的特點(diǎn)。然而,近代隨著西方文化傳入中國,中國人接受并使用握手禮,像作揖這樣優(yōu)美的見面行禮方式卻漸漸地被中國人所摒棄甚至遺忘。

  作揖根據(jù)不同場合有不同用法,右手在內(nèi)左手包于外上稱為“吉拜”,常用于過年等喜慶場合,反之則是“兇拜”,一般用于吊喪。女性的手勢和男性是相反的,左手握拳右手包于其上是“吉拜”。

  正確讀音應(yīng)為:zuò yī

  歷史起源

  “揖”據(jù)考證大約起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了。揖禮屬于相見禮,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采取了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quán),其中就包括建立起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和禮樂制度。自此,揖禮開始大行于天下。

  據(jù)《周禮?秋官司儀》記載,根據(jù)雙方的地位和關(guān)系,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時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舉;特揖是一個一個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是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還有長揖,即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這些作揖的方法仍然不免要區(qū)分許多等級,盡可以不去管它,現(xiàn)代人只要吸取最簡便的作揖方法就行了。

  從許多種作揖的方式中,要找出一個共同點(diǎn),那就是舉手。宋代陸游的《老學(xué)庵筆記》說:“古所謂揖,但舉手而已?!鼻宕拈惾翳?,在《論語?述而》的注釋中說:“古之揖,今之拱手?!边@兩人的解說可以認(rèn)為基本一致。如果我們吸取這種作揖的方法,去代替握手,再加上大家常見的點(diǎn)頭或輕微的鞠躬,那末,這在一般的場合下,應(yīng)該是行得通的吧。

  向人作揖雖然恭敬,但相比于跪拜,它又不是最恭敬的,有時能表示倨傲,《漢書?高帝紀(jì)》就有“酈生不拜,長揖”的描述,顯出狂徒酈生對劉邦的不服氣。

  左手手掌在上挺直,是武人常用的抱拳禮。

  古代婦女行禮方式與男子有很大區(qū)別,唐宋時期漢族民間白話小說有相關(guān)記載,婦女相見行禮,往往是口稱“萬福”。這種禮節(jié)要求兩手松松抱拳重疊(右手覆左手)在胸前右下側(cè)上下移動,同時略作鞠躬的姿勢。這種禮在京津地區(qū),直到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依然保存,在年節(jié)、祝壽等莊重場合使用。

  清代學(xué)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古代女子也行作揖禮,即“左手在內(nèi),右手在外,是謂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喪拜反是?!?/p>

  但是,根據(jù)唐宋以后白話小說,并不支持此種說法。以宋代小說《錯斬崔寧》為例,男女相見,男方“深深作揖”,女方則“還了萬?!?。這說明,當(dāng)時男女已各行其禮。

  古代是男權(quán)社會,記錄了作揖禮的古畫、古文字等,幾乎都是關(guān)于男性的,為左手在外、右手在內(nèi)(如唐代吳道子畫的孔子像)。在講究男女有別、陰陽和合的時代,段玉裁這段話把女士作揖中左右手的順序描述成與男士正相反,是合情合理的。

  行禮標(biāo)準(zhǔn)

  一、作揖時候,手掌在外,因為男左女右,所以是男人的手掌在外在左,女人則在右。

  二、男女為陰陽,陰為虛,陽是實。所以男人右手握拳,女人的倆手都不是握拳狀。

  三、左掌在包蓋右拳,左掌為上,為對方,右拳為自己,右拳形狀恰似趴下磕頭狀。

  四、作揖時,抱拳晃動三下,類似磕三個頭。

  五、右拳代表攻擊,被左掌包蓋,表示禮貌、善意、尊重,如同兇器不暴露一樣。

  拜年正確動作是:兩手抱拳高抬,身體略彎,兩腳并放,以示敬意。古代有以左為尊的說法,作揖時,左手在上,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晃三下就可以了。這是我國古代傳下來的行禮形式,稱為“作揖”。

  拜年的正確手勢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對右拳或包或蓋,這樣的作揖手勢是“吉祥”。傳統(tǒng)的拜年手勢自古男女有別。標(biāo)準(zhǔn)的男子作揖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壓手。

  行禮方式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jìn)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托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

  作揖的正確手勢是:作揖的基本手勢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對右拳或包或蓋,這樣的作揖手勢是“吉拜”,反之則為兇拜,可用于吊喪。而在賀歲廣告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正是這樣的“兇拜”。

  古代人作揖的方式有很多。盡管現(xiàn)代人對待傳統(tǒng)禮儀沒有必要像古代人那樣嚴(yán)謹(jǐn),但原則性的東西不能弄錯。男子右手握拳左手包于其上是“吉拜”,表示尊重,用于見面、告別等場合;相反的手勢則是“兇拜”,一般用于吊喪。女性的手勢和男性是相反的,左手握拳右手包于其上是“吉拜”。一種比較常見的說法是跟尊卑有關(guān),因為古代人以左為尊,左手在上面表示尊敬,但也不能說右手在上表示不尊敬,畢竟喪禮也是很嚴(yán)肅的場合,只是為了不同的情況區(qū)別對待。這樣也能解釋為何男女相反,因為在古代女性地位比男性低。

全部課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