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教學設計在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華文學校讀書的學生大多是華僑子弟,父輩送他們來華文學校讀書,希望他們學習華夏文化,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把漢語當成第二語言,可是有的學生在非漢語環(huán)境中長大,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xiàn)很多問題:如發(fā)音不準、詞不達意等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本人在教學過程中決定采用多媒體教學法,目的是讓漢語課堂教生動有趣,提高學生的漢語學習水平和學習興趣?,F(xiàn)將一點教學經(jīng)驗與大家分享:
1、漢語拼音三(上)聲很難發(fā),這個問題我沒有急于改正,而是讓學生通過電腦學起了1,2,3,4,5,6,7七個音符。學生學會七個音符后,我把一些帶有三(上)聲的單詞用音符的形式標出來,比如:野草(yě)【214】變成野(yé)【35】草,后來又給學生演示了輕聲變調(diào),上上變調(diào),非上上變調(diào)的一些規(guī)律和讀法。學生們愛學,教學效果也很好,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平翹舌不分,在zh、ch、sh和r的學習過程中,我把發(fā)zh、ch、sh和r音時舌頭在口腔的位置、氣流通過喉結的運動情況用動畫軟件設計出來,學生看到動畫片后進行模仿,學生們通過模仿并朗讀很快掌握了發(fā)zh、ch、sh和r四個翹舌音的要領。
3、對待生詞找出其“共性”,可能在某一課的生詞表里面發(fā)一(陰)聲的生詞多一些,某一課的生詞表里面輕聲的生詞多一些,我在備課的時候把這些具有共性的生詞歸納到一起,并在一個幻燈片里演示,學生學這些生詞時就會理解這些“共性”的發(fā)音規(guī)律。
4、泰文和漢語的寫法有很大不同:泰文從圈開始寫,字母的不同導致筆劃的方向不同,類似英文的寫法;漢語講究的是上、下、左、右、中間、兩邊對稱寫法。學生經(jīng)常忘記漢字的筆劃和筆順是因為一些字在大腦中沒有形成深刻的印象,在教學的設計過程中我借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監(jiān)制、陜西師范大學電子音像出版社和西安曲江出版?zhèn)髅郊瘓F聯(lián)合發(fā)行的《漢語多媒體教學配套光盤》 ,這套光盤中的每一課都有“字詞”模塊,“字詞”模塊包含生字(詞)筆順的演示和描紅;學生詞時我會讓學生們先看生字(詞)的筆順演示,再根據(jù)演示用鼠標作筆進行描紅,學生們對描紅課堂環(huán)節(jié)都很踴躍,都想用鼠標“寫”筆順,比起到黑板用粉筆寫筆順學生們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氣氛也變得很活躍。
5、傳統(tǒng)教學中學習生詞是讓老師和學生都很頭疼的一件事情:漢語課堂就要用漢語來解釋, ลองกอง這種水果在中國叫做椰色果(yēsèguǒ),你說椰色果的話學生不懂。如果用多媒體把椰色果的圖片展示給同學們,在圖片的下邊用中文和拼音標注(如圖),這樣的話學生會很快的記住這個生詞。
6、句子和課文也是傳統(tǒng)教學的難點,多數(shù)同學不知句從何斷,甚至在讀的過程中從單詞中間斷開,讓人哭笑不得;在多媒體教學設計過程中,把長句子中的重點詞語用不同字體標示出來,學生通過這些標注進行斷句,讀的很通順,聽起來比較好聽。標點是對語調(diào)的說明,在設計課件時把標點用不同顏色標注,比如感嘆句用紅色,疑問句用黃色,在設計完一篇幻燈片的時候可能眼花繚亂,可是學生按照標注去讀句子或課文的話會比傳統(tǒng)讀法好聽的多。
多媒體教學大大節(jié)省了傳統(tǒng)教學板書的時間,很多不能用語言和肢體解釋的生詞用多媒體的形式都可表達出來,單位時間內(nèi)講授的內(nèi)容超出了傳統(tǒng)教學的學習內(nèi)容。多種媒介形式突出了重點和難點。教學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更多學生進行課堂互動的機會和更多學生練習的時間。本人認為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起到積極的教學作用,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有效補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的提高了教學質(zhì)量。(素輦培華公立學校 國務院外派教師 李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