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釋義
“宰”與“相”,古時本為二職。“宰”原為主膳饈之官,史稱殷商始置“太宰”。雖然主職為酒食,但困古時特別重視宗教儀式,祭祀典禮是國家大事,故“宰”作為主持祭祀享之官很受尊崇,于是進而得贊國政,周代太宰之下,有小宰,宰夫為屬官?!跋唷痹瓰橘e贊之官,史稱舜舉十六相賓于四門,擔任傳導威儀之事;周代諸侯朝聘宴享時,亦以“相”為輔導行禮官。由于當時非常重禮節(jié),“相”是一重要職位,有時難免與聞?wù)?,于是漸由相禮之官,轉(zhuǎn)為掌理國政之官。一般認為,這種以掌理國政為職的“相”的正式出現(xiàn),是在春秋時代,至戰(zhàn)國時又有丞相、相國之稱。漢代襲用丞相、相國之名,而一般又通稱宰相,意指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