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嚴中有愛,愛中要嚴”
當“素質教育”這個名詞在中華大地生根發(fā)芽之際,“愉快教育”、“賞識教育”、“挫折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模式相應地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誕生了。這里凝聚了無數教育有識人士刻苦探索、悉心鉆研的汗水與心血。也的確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那個時候,我在欽佩、羨慕這些教育家的同時,更注重的是移為己用,踐行證實。不過,每一次去咀嚼別人果實的時候,似乎都感覺不到太多味道。真正實踐之后發(fā)現,所有這些方法,都不能單一地去實施。面對參差不起、特性各異的孩子們,究竟該用什么方法幫助他們成長,去掉身上的壞毛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一直是縈繞在我腦際的一個大問題。
我想到了“嚴中有愛,愛中要嚴”。從班主任崗位走到科任教學,我努力實踐著這句話。實踐后,我總結了點滴經驗。
《師德標準》要求“教師不準體罰與變相體罰學生”。所以,我喜歡上了賞識教育。我們班起先有39名學生。是從三個班級分到一起的。年輕的我,每天耳朵里裝滿的都是校長反復強調的“不準體罰與變相體罰學生”這句話。每每學生犯錯誤,我想嚴厲的時候,都會告訴自己盡量看到學生的優(yōu)點,千萬不要和學生發(fā)火,一定要公平公正,一視同仁,自己要和學生平等,有缺點學生也可以提。很快我得到了學生們的喜歡。學生都很積極樂觀。平時,雖然嚴格要求學生,但是,面對學生犯錯誤,還是多數以寬容的態(tài)度待之。我自認為我理解了這句話的真義??墒?,這種成就感只是暫時的,有如曇花一現。
新學期開學,一下子轉來十幾名同學,人數驟增到52人。我繼續(xù)著我的育人法則。時日一長,問題也相應地頻出。新轉入的學生,來自不同的環(huán)境,一個人一個習慣,多數又是嬌生慣養(yǎng),習慣了在家里和父母放橫。我寬容一次、兩次……不想,有幾個孩子競和我叫起了板。稍有不順便變本加厲,大呼小叫……我困惑了。難道我不夠嚴厲?還是我愛不得法?思忖了許久,我才感覺到自己的“愛”有些時候的確已經到了“縱容”的邊緣。
“嚴”與“愛”究竟有著怎樣微妙地關系呀。究竟怎樣才能叫做“嚴中有愛,愛中要嚴”呢?怎樣的嚴厲才能扭轉學生的劣習呢?談到這就不能不提及“懲罰”這個概念。
一開始,看到老教師懲罰學生,我很不理解。怎么,校長三令五申的問題,他們還是熟視無睹?當我親自體驗到學生的成長存在不穩(wěn)定性后,我完全改變了我的看法。
“打”的確不是一種文明的教育方式,可自古以來又有多少學子,是在挨打后才成熟的。如果教育就只等于“賞識”,等于“不懲罰”,那這個社會還要警察干什么?還要監(jiān)獄干什么?學生從小自己犯下錯誤后不能受到懲罰,潛在的后果是什么?――孩子就不能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好習慣是一點一滴養(yǎng)成的,難道壞習慣不是嗎?
有人說:“孩子,是一張白紙,你往上寫什么,就是什么?!蔽依斫猓汉⒆拥娜松^、世界觀、價值觀是不成熟的,需要成年人的正確引導。我們不能在孩子這張白紙上隨意涂鴉。我們必須采取一切方法促進孩子三觀的形成。那么,我們就要深層次分析教育法則。面對不同層次、不同環(huán)境成長的孩子,就不能用一種方法、一種模式去教育。這時候,所謂“因材施教”也就體現了它的真正意義。
不管是什么習慣,形成的過程,教師有份,社會有份,家長更有份!往往在不同家庭環(huán)境成長的孩子,養(yǎng)成的習慣也就形色各異。對于家教好的孩子,我們教師就可以繼續(xù)用賞識的方式加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但是,對于家教有偏差的孩子,教師就要在取得家長支持的基礎上嚴厲一些。首先要讓孩子在犯錯誤的時候明白自己的行為存在問題,再適時引導他們獲取正確的行為習慣信息。這樣,才能逐漸地幫助孩子明辨是非,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極個別孩子,也只由接受了懲罰,才能逐漸正行!
但是,我認為“懲罰”也是一門學問。是教師的必修課!現今社會,新聞曾報道過數起教師因懲罰不當,造成學生身心的摧殘,甚至死亡。這種“懲罰”我是堅決反對的!說白了,這些造成后果的教師,在自身行為上還是存在問題的!我分析:多數教師是因為沒有理解“懲罰”的真正含義,泄私憤造成的!
那么,怎樣懲罰,才能體現教育的真諦呢?從一次次的教育實踐中,我悟到:
首先,不論教師想要采取何種方式懲罰學生,都需要把握一個目的:即教育學生養(yǎng)成習慣,為學生的成長進行終身自我教育負責的目的。
正視學生存在的錯誤。真正意義地理解學生是一個不斷成長的個體,外界任何方式,只能做為促進學生進行內心自我教育的推進劑。教師也只有允許學生存在錯誤,出于理解學生的角度,才能挖掘出學生錯誤的根源,采取適當的方式進行行為訓練。
其次,教師在懲罰的時候還要把握不動氣的原則!
教師要高姿態(tài)!站的角度高了,才能把握好尺度。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不動氣,才能做到理智。理智地分析學生的錯誤根源,適當地選擇懲罰方式。懲罰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出氣,就不會采取過激的方式。往往許多教師都是出于好意教育學生,可是就是這種好意,很容易使自己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想法。一旦這種想法出現,就容易產生怨氣,就容易把握不好尺度,好心辦壞事。所以,教師的自身修養(yǎng),寬廣的胸襟是教育的良好基石。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也可以樹立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取得學生的尊重,才能開展好教育工作。
第三,懲罰要選擇時機,點到為止。注意幫助學生樹立自尊與自信。
懲罰不能當成家常便飯。一定要選擇好合適的時機。真正能起到促進學生內化正行的目的,才是懲罰的真諦。懲罰的同時我們更需要做的是樹立學生的自尊及自信。如果脫離了這一宗旨,我們的懲罰效果就猶如海市蜃樓,轉瞬即逝。懲罰也就失去了意義。耐心,恒心,是教師把握這一宗旨的根本策略。面對極個別生性頑劣的孩子,特別是一些多動的孩子,教師要有打持久戰(zhàn)的心理準備,就會具有耐心與恒心。而教師形成了這種恒心,就會占據主動的位置,一點一點把學生的劣習磨掉。
把握了這幾點,我明顯感覺到,駕馭 “嚴中有愛,愛中有嚴”這條教育原則更加容易了。學生逐漸在我的嚴厲中感受到了我無微不至的愛,而在愛中再施以嚴厲,學生便更容易接受了。
綜上所述,教師在自我行為調控得當的基礎上,取得學生的信賴與尊重,然后,將“嚴”與“愛”有機地融為一體,就一定能形成有效的教育,收獲養(yǎng)成教育的碩果。“嚴中有愛,愛中要嚴”需要我們用心來體味,來實踐!(遼寧省本溪市明山區(qū)聯(lián)豐小學 羅昊)